日本的后地产时代:“低欲望”中的新消费_1
来源:华尔街见闻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经历了消费风格的转变,从泡沫破裂前崇尚短期享乐的“刹那主义”,转向了“低欲望社会”。
【资料图】
“低欲望社会”的概念来自于日本作家大前研一,其在著作中描述了日本90年代后的消费趋势,即物质欲望明显降低,对消费很克制。那么,日本消费为何长期低迷?在“低欲望”时代是否还有结构性机会?
1. 日本消费由盛转衰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日本消费曾创造奇迹。197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收入高增叠加终身雇佣制的保障,有超过90%的民众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形成了“一亿总中流”的社会格局。
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消费蓬勃发展,战后初期简朴的消费习惯,逐渐让位于对物质舒适和便利的追求,这使得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成熟的消费社会。
日本地产泡沫破裂前夕,奢侈消费成为新风尚。到了1980年代,随着资产价格膨胀,居民收入和财富共同快速增长,日本的奢侈品市场得以迅速扩张,社会上的奢侈消费之风兴起。
当时的日本是全球奢侈品行业增长的主要支柱,以法国的皮革制品为例,从1970年起,日本进口法国皮具的总额和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至1990年,已贡献了1/4以上的市场份额。
然而,伴随着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走向衰退,日本消费也由盛转衰,增速中枢下移近4个百分点。在我们之前的报告《日本消化地产泡沫:为何用了10年?》提到,在19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居民和企业部门开始缓慢去杠杆,这对经济造成长期冲击,经济增速中枢下移。
同样的,消费的增速中枢也出现明显下行,在1985-1990年,日本消费平均增速为4.6%,但在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消费增速迅速回落, 1990-1995年平均增速仅为0.7%。
而且,私人消费率也较之前有所下降。地产泡沫破裂前,日本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私人消费率)一度接近60%,但到了90年代初期,消费占比回落到55%左右,直至2005年后才开始再度回升。这说明,在整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消费衰退得相对更快。
从消费结构来看,除通信消费外,大部分分项消费的增速均有降低。在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公布的《家庭收支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后地产时代的日本,食品、衣着、家庭耐用品等商品消费均转为负增。
其中,增速中枢下降最快的是服装,由地产泡沫破裂前(1985-1991)的4.4%降至破裂后(1991-2000)的-3.9%;其次是家庭耐用品(主要为家电、家具等),由2.4%降至-2.5%;娱乐相关的用品和服务支出虽仍保持正增长,但增速中枢也明显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1990年后手机开始高速普及,在日本的普及率从1991年的1.9%飙升至1999年的62.7%,这使得通信消费支出增速反而出现明显上升,受益于行业自身的发展,通信成为为数不多在后地产时代表现不错的消费行业。
从消费风格来看,奢侈消费的倾向开始消退。从1991年起,日本珠宝和奢侈品的市场规模逐年递减,1991-2000年的年均跌幅高达8.4%,直至2005年才首度恢复正增长。
根据亿欧网援引高盛和Euromonitor的数据,日本在1995年全球奢侈品市场的份额高达68%,而根据Luxury Tribune引用学者Pierre-Yves Donze的研究,在 1997 年到 2002 年日本奢侈品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平均为 30.5%,之后继续逐年下降,到2016年仅为9%左右。
总结来看,当时日本社会的物质欲望被压抑到很低的水平,商品消费,尤其是耐用品、奢侈品等高价商品的消费大幅减少,形成了“低欲望”的社会趋势。
2. “低欲望”社会为何诞生?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日本居民会表现出“低欲望”的趋势呢?我们认为,这有被动和主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收入和财富的缩水,导致日本居民被动“低欲望”。
日本企业经营困难,使得居民面对高失业和低收入。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进入长期的衰退,很多企业不得不减少雇佣、降低员工薪酬以控制成本。
一方面,这使得日本居民失业率迅速上升,1991年日本失业率仅为2.1%,而在1998年和2001分别超过4.0%和5.0%。在失业增加的过程中,居民收入增速也明显放缓,两人及以上的劳动者非农家庭的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从1991年开始逐年下降,直至1998年出现连续6年的负增长。
资产泡沫的破裂,还使得居民财富大幅缩水。日经225指数和土地价格指数分别在1989年和1991年见顶回调,到2000年分别下跌了32.3%和49.7%,而土地资产和金融资产,在日本居民的资产中占比超过85%(1994年数据),是居民财富的主要构成。地价和资产价格大幅贬值,使得居民财富严重缩水。
收入和财富的下降,直接抑制了居民消费,尤其是耐用品消费。根据長谷山則昭(2006)的论文,日本居民消费对收入和资产的弹性分别是0.65和0.07,这意味着当居民的收入每降低1%,消费就会减少0.65%,而资产减少1%,消费就会减少0.07%。
其中,耐用品的收入和资产弹性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别,分别为1.92和0.54,而半耐用品、非耐用品和服务的收入和资产弹性均小于1。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90年代,日本的耐用品消费降幅较大。
另一方面,消费观念发生长期转变,则是日本居民主动选择“低欲望”。
首先,非正式雇佣增加使得居民的未来收入存在明显不确定性。根据经济学中的生命周期和永久收入假说,当前消费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还要加上考虑预期收入。在泡沫经济破裂前,日本企业大多采用终身雇佣制,企业不可以轻易辞退员工,而且要给雇员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保障。
但是当经济下行,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开始更多聘用兼职员工、派遣员工等非正式员工,这些非正式雇佣者可以被随时裁撤,且没有退休保障。根据日本网引用日本总务省的数据,在地产泡沫破裂前,非正式雇佣占比低于20%,而到了2000年代初就突破了30%。
其次,日本养老金面临入不敷出的问题,居民对未来养老问题十分担忧。
日本老龄化加速,提取养老金的人数迅速增加,根据厚生劳动省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90年到2003年,养老金得总支出从20.3万亿日元增长到36.6万亿日元,增加了80.5%,而收入仅仅从26.7万亿增长到36.1万亿日元,增长了35.2%,收支差不断收窄,至2002年已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多次下调养老金发放标准,这使得日本居民不得不担忧未来的养老问题,从而选择在当前减少消费、增加储蓄。Horioka(2006)就指出,从1991年到2005年,日本居民由于担忧晚年生活费而储蓄的比例从50.5%提高到58.7%。
第三,由于经济不景气,年轻人的消费行为更消极。一般来说,年轻人的消费意愿更强,但在日本却不是如此,后地产时代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经济繁荣时期,而是直面经济停滞和通货紧缩,这使得他们预期更悲观,对消费更加谨慎。
日本作家松田久一将这一代年轻人称为“嫌消费世代”,即不买奢侈品、不出国旅游、不当房奴,消费行为非常极的世代。从消费者事务局调查中也可以看出,从1984年到2014年,相比于年长者,日本年轻人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更快,曾是消费主力的年轻人却成为最保守的消费者。
总而言之,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日本居民的消费意愿都受到了明显抑制,这使得日本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快速下降。
还有一个影响消费的因素是家庭结构的变化,不过,其对于消费的影响是双面的。
一方面,抚养比高企,沉重的家庭负担抑制消费。1990年代的日本,同时面临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冲击,家庭抚养比从1990年的43.6%到2005年已经超过50%,并且仍在逐年升高。
“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负担沉重,导致家庭消费更加收缩,另一方面,对于未来的恐慌、生活压力的加剧,使得年轻人选择晚婚、不生育,最终单身家庭数量大涨。
但另一方面,老龄人口的增加、家庭规模缩小,也创造新的消费。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更多需要医疗健康、医疗服务方面的消费,日本老龄人口迅速增加,而且这代老年人相对积蓄丰厚,反而刺激了日本银发经济、养老产业的发展。
而由于晚婚晚育、生育率降低,日本家庭平均规模下降,单身家庭占比在2000年超过1/4,这带来单身经济的热潮。
3. “低欲望”后的消费机会:简约化与本土化
不过,在“低欲望社会”中,并不是所有消费都陷入衰退,仍有不少结构性亮点涌现,我们将这些亮点总结为两个趋势,简约化和本土化。
第一个趋势是简约化,在“低欲望”社会,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更加经济实惠的廉价商品。
首先,简约化趋势催生了更具性价比的新产品。典型的案例是发泡酒对啤酒的替代。
在日本,酒饮面临高额的酒税,但是税率的高低取决于酒的品类和度数,于是三得利集团研发了口味上非常接近啤酒,但是生产成本和酒税均低于啤酒的发泡酒,由于发泡酒的产品售价相较于普通啤酒非常具有吸引力,从而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购买,逐步取代啤酒的市场份额。
从1991-2001年的10年间,发泡酒消费量的年均增速高达87.6%,而啤酒仅为-3.7%,到2001年发泡酒的销量已经在啤酒类饮料中占比超过30%。
其次,简约化趋势使得主打“低价良品”的品牌崛起,典型的案例是服装行业中的优衣库。前文曾提到,在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服装行业是受到冲击最大的,居民服装支出年均减少3.9%。
但是即使在衰退的行业中,也有优衣库这样的品牌逆势增长,从1990-2000年的10年间,优衣库的销售额年均增速高达46.1%,店铺数年均增速为33.0%。优衣库的成功,主要是通过采取仓储式门店、全国化物流和IT系统,实现低廉的价格和标准化的质量,即“低价良品”,契合了当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最后,简约化趋势使得更便利而实惠的新消费业态涌现。百货商场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廉价、便捷的便利店。根据日本特许经济协会的数据,日本便利店占零售业总店数的比重逐年上升,在1980年代末的40%左右,到2000年超过了50%。
而其中表现更亮眼的,是198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百元店”,即所有商品标价均为100日元的综合商店,主要有大创、Seria、Can Do和Watts四家。
其通过向破产厂家购入商品、减少除收银员外的人力支出、量产量贩等方式大幅压缩成本,从而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将所有产品的价格压缩到100日元,统一的低价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使其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快速扩张。
以其中销售额最高的大创为例,1987年开始设立百元店,1996年店铺数就达到了233家,到2000年和2005年分别增加到1500家和2450家,1996-2005年的年均增速接近30%。
第二个趋势是本土化,而日本消费行业的本土化,根据实现方法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本土化,日本企业通过顺应本土消费趋势,及时调整市场战略来实现的,典型的案例是日本的汽车行业。在地产泡沫破灭前,日本居民偏爱豪华车、大型车,而在经济衰退的90年代中期,日本消费者购买汽车时更加看重用车的性价比,于是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车企更多推出微型车这一经济车型。
由于购置税更低、不需要提供停车证明就可以上车牌,微型车相对于其他车型更具价格优势。在客车销售中,微型车的占比从1980年代末的不到60%,到2005年已经超过80%。
通过及时调整车型,日系车抢占了部分进口车的市场份额,可以看出,从1995年到2010年,日本汽车进口占销售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尤其是小客车中,进口车占比从接近10%下降至3%左右。
第二类本土化,则是通过政府调整政策,保护本土消费品牌,典型的案例是日本的通信设备行业。前文曾提到,1990年代是手机迅速普及的阶段,为了保护本土品牌、抢占本土市场,日本对选择了与国际标准不同的产品设计标准,在架设2G网络时没有采用国际通用的GSM和CDMA两大2G移动技术标准,而是采用了自主研发、与前两者不兼容的PDC规格,而且不允许国外厂商生产PDC系统设备,这使得外国手机厂商难以进入日本市场,从而使得消费者只能消费本土品牌。
这使得日本手机市场的本土化率很高,日本手机品牌得以迅速成长。即使时至2005年,在日本手机市场上,市占率最高的仍是松下、NEC卡西欧、夏普和东芝等本土品牌,这四家厂商的市占率就超过80%,而作为对比,当时全球市占率最高的手机是芬兰的诺基亚、美国的摩托罗拉和韩国的三星,在日本品牌中,仅有索尼爱立信占有6.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而日本主流品牌却在国际市场表现惨淡。
本文作者:海通证券梁中华,来源:海通国际研究部HAI,原文标题:《“低欲望”中的新消费——再议日本的后地产时代【海通国际宏观】》
相关内容
相关资讯
-
海宁铝合金门窗哪家做得好
文章目录:1、无私付出只为温暖潮城 海宁硖石这个社区新居民志愿者占四成2、定的整框玻璃,收货变成两块?商家:想要整框,你得……3、特大喜讯海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举
-
海口:窗户高空掉落砸死女童 业主物业被判赔偿78万
中新网海口3月19日电 (符晓瓛)去年8月,海南省海口市某住宅小区窗户从高空掉落砸中一名五岁女童致其死亡。海口市秀英区人民法院19日对该起高空坠物致人死亡案作出判决,判决房屋业主以及小区物业赔偿被害人家属各项
-
做强实体经济这个发展根基——2023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三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 题:做强实体经济这个发展根基——2023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三新华社记者做强实体经
-
凯美特气公司?凯美特气是什么概念
今天给各位分享凯美特气公司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凯美特气是什么概念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
俄侦委一年阻止多达20起青少年预谋校园袭击案
俄侦委:一年阻止多达20起青少年预谋校园袭击案俄侦委:一年阻止多达20起青少年预谋校园袭击案俄侦委:一年阻止多达20起青少年预谋校园袭击案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20:51
-
净利暴增180180家公司获北上资金加仓
净利暴增1801%!80家公司获北上资金加仓近日,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年报预告,业绩超预期增长的公司股价频频大涨。在所有业绩预喜的公司中,扭亏为盈、业绩向上修正、业绩加速增长等对股价
-
塑钢门窗多少钱一平方塑钢窗加上玻璃大概要多少钱
塑钢门窗现在是多少钱一平方呢?现在市场上卖的塑钢门窗价格便宜的是多少钱?贵一点质量好一点的塑钢窗是多少钱?今天蜜罐蚁装修网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塑钢门窗相关价格。目前来说购买塑钢门窗的
-
中铝宁夏集团能源有限公司,中铝宁夏能源招聘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中铝宁夏集团能源有限公司和中铝宁夏能源招聘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中铝宁夏集团能源有限公司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