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做铝合金门窗的人电话

财经要闻 阅读 105 2024-12-11 09:11:28

文章目录:

1、这里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弯2、狗子:敢情是拿我当彩铃了#万万没想到3、《云宫迅音》作者许镜清,《西游记》火了几十年,他终于挣钱了

这里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弯

新华社郑州7月15日电 题:这里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弯

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甘泉

这是河南兰考张庄村附近蜿蜒的黄河河道(6月1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河南兰考张庄,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弯上一座普通而又特别的村庄。

历史上这里曾是兰考县最大的风口,沙丘遍布,贫困凋敝。

跨越两个世纪,是共产党人让这里的山河图景、贫困面貌得以彻底改观。乡亲们说:“焦裕禄带咱治了沙,习总书记领咱脱了贫!”

如同中国成千上万个张庄一样,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个新时代的新张庄赫然呈现在世人面前。

村庄老人口述史:出张庄 回张庄

祖辈生活在黄河边上的66岁张庄村民游文超,长得方正抖擞,讲话中气十足。但说起记忆中的黄河,他总是不由得皱起眉头。

160多年前,黄河于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就在这最后一道折弯处,泥沙沉积、河道风劲,84个风口中最大的那个就在张庄村!

风沙劫掠,沙丘连绵。刻在游文超脑海中的故乡,除了沙,还是沙。“刮风时,张口说话都是一嘴沙子。路北播种子,路南收庄稼。”游文超回忆当时情形,有时风沙把门堵住了,只能从窗户爬出去。据兰考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多年间,兰考被风沙掩埋的村庄就有63个。

笼罩在这片土地上的,除了风沙,还有饥饿。“春天饥荒最厉害,人都饿得孬孬儿地。”游文超说,乡亲们吃完槐树叶儿吃榆树,吃完榆树吃杏树。“吃得树上不长叶,春天没个春天样儿”。

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这是当时这里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张庄村支部书记申学风说,多的时候村里有1/3的村民外出逃荒要饭。

游文超的父母也是兰考逃荒大军中的一员。

河南兰考张庄村村民游文超(前排右)一家三代人在小院内合影(6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1963年,新任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来到兰考张庄。一天早上他到张庄探流沙、查风口,看到村民魏铎彬手捧黏糊糊的泥土一个劲儿地往坟头上抹。焦裕禄不解,上前请教。魏铎彬说,这是母亲的坟,风太大把坟头刮没了,如果挖点黏土封住,再种上草,风再大也刮不动。正为找治沙办法而寝食难安的焦裕禄听后,一下子兴奋得站了起来。

焦裕禄把这套治风沙办法称作“贴膏药扎针”——用淤泥黏土封住沙是“贴膏药”,再种上槐树是“扎针”。在他带领下,兰考干部群众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地向“风沙、盐碱、内涝”宣战的“除三害”运动。

逃荒的人纷纷回来了,焕发出空前的热情。67岁村民姬万说,他的姐姐姬素花是当时“铁姑娘战斗队”队长,有的姑娘定好了婚期也取消,她们发誓不把风沙治理好不结婚!十二三岁的游文超是张庄村参与劳动年纪最小的一个。“那时候放学了,书包一摘,就去翻淤泥压沙。”游文超清晰记得那时候的情景,数万名干部群众齐上工,红旗飘飘,场面壮观。到了1965年张庄的风沙基本治住了,农民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小麦亩产从以前的三五十斤,增加到近200斤,张庄人真正结束了逃荒的历史。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当年种下的槐树老了,村民又改种桃树;桃树老了改种杨树。三茬树种下来,绿色扎了根。如今的张庄村,夏天绿树成荫,良田规整,俯瞰一片澄碧。

如今风沙没了,游文超的皱纹还在。不过,他有自己的新解:“脑门上的皱纹多,是以前过苦日子愁出来的;脸上的皱纹多,是现在好日子笑出来的。”

在河南兰考张庄村村委会,讲解员在介绍“村民笑脸墙”(6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不再漂泊的年轻人:再回张庄已是“康庄”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张庄人“一出张庄”,是为了逃离饥饿;那么进入新世纪,张庄人“二出张庄”,则是为了摆脱贫困。

张庄人虽然治住了风沙,却始终未能摆脱贫困。截至2014年底,全村2960多口人中,仍有贫困户207户75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申学风说,2000年前后张庄人纷纷外出,最多时有近1000人在外打工,基本上干得动的都出去了。

游文超的儿子游向东就是最早一批外出务工的村民。2000年,20岁出头的他到了兰考县一家铝合金厂。6年后,年过五十的游文超也走出张庄。“内蒙古、青海、云南、广东……坐着修锅炉的卡车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游文超说,“内蒙古冬天冰吊子一尺多长,广东山里的蚊子斗大一只。”不是不想家,可农村太穷,有家难回。

2011年,游文超儿子因腰椎间盘损伤病倒了,2012年老伴又因神经损伤瘫痪,为治病向亲戚邻居借钱借了个遍。最后一次看病,只剩2000元,实在借不来钱了。游文超和老伴以泪洗面。

风沙没有压垮父辈张庄人,贫穷也压不垮这一代张庄人。

2014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兰考作为联系点,赴张庄访贫问苦、指导脱贫。面对总书记嘱托和人民期盼,兰考县委县政府郑重作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

张庄人再一次聚集在旗帜下。这一次,他们向着贫困发起决战!

在河南兰考张庄村,村民在当地的食用菌企业车间内采摘褐蘑菇(6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4年来,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正在彻底改变黄河边上这个村庄的经济社会面貌:当地引进一家专门生产褐蘑菇企业奥吉特菌业有限公司,产品70%出口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年轻妇女在村头扶贫车间生产袜子,上了年纪的人聚在“布鞋坊”纳鞋底,每双能挣100元…… “现如今厂子多、机会多,张庄村民不是‘就业’而是‘择业’,工作还要挑一挑哩。”申学风说,三四年间,村里外出务工从以前近千人减少到现在700人左右,从趋势看往后返乡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同张庄一样,游文超一家也恢复了生机。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在健康扶贫政策帮扶下游文超儿子和老伴身体相继恢复。2016年春,刚刚摘掉贫困帽的游文超,召集儿子儿媳开了个家庭会议,决定将老屋改造,发展民宿旅游。

几位自行车爱好者在河南兰考张庄村中骑行(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瞄准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近年来张庄美化乡村环境,先后建了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四面红旗纪念馆、农村干部学院等,如今张庄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游向东和媳妇儿决定就在家乡创业。他们通过扶贫贷款等方式筹集20多万元对老房子进行改造。当年6月“游家小院”开张,4间民宿每年有近八九万元收入。“按照小康标准来算,我们家6口人需要10多万元收入,离这个目标已经不远了。”游文超充满信心。

回望60年,游文超不由感慨: “张庄能有这么大变化,最感谢两个人,焦裕禄带咱治了沙,习总书记领咱脱了贫!”

张庄变迁的密码

在九曲黄河的最后一个弯,有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张庄。

一心奔小康的张庄人思考着一个新问题:人还是那些人,为啥这几年就能翻了身?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焦裕禄那时候,干部到张庄参加劳动,吃住在俺家,钱粮一个不缺。”游文超自己也是老党员。他说,这些年,通过群众路线教育、脱贫攻坚,焦裕禄时代的干部作风又回来了。

干部作风的转变,是群众信心的来源。

在河南兰考张庄村,村民在整理自家经营的民宿的客房(6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游文超是村里第一个将院子改造成民宿的农家,最近村里要规划美食街,他的儿子又是第一个响应。“扶贫说到底扶的是信任。”来自中国证监会的张庄村第一书记王晓楠说,“要赢得村民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干实事儿。干了实事儿,群众看在眼里,才信你,跟你走。”

目前张庄村2000多亩耕地通过集中流转实现了集约化经营,流转率超过60%。兰考同时也是河南省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仅张庄这两年,先后为49户农户发放贷款217万元,带动一批农户发展兰考蜜瓜等特色种植养殖。

在河南兰考张庄村,一位年轻的“新农人”在大棚内采摘兰考蜜瓜(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改革激发了农民的主体性,也极大激发了农民的想象力。

“以前没想到空心院修修还能吸引城里人来,没想到蘑菇还能像韭菜一样去种……”游文超说,现在张庄人啥都敢想了。种植养殖专业户发展了兰考蜜瓜、莲藕、花果采摘园、南美白对虾养殖……还有几户搞旅游的村民甚至养起了孔雀,用来吸引游客。

游文超的新工作是为村巷道路管护花草。“过上了好日子红红火火,赶上了好时代喜乐年华……”背着手行走在黄河边上,游文超的手机彩铃声音洪亮,似乎整个张庄村都能听得见。

狗子:敢情是拿我当彩铃了#万万没想到

离谱新能源:新能源狗子和新能源老太太。

说说这些离谱的事儿!

1. 一小姐姐家里电话从来不响,但每次别人打来电话,她总能及时接到。原因是只要一有电话,院子里拴着的狗就会又跑又叫。一开始小姐姐还以为是自家狗子拥有了特异功能,于是到处和人夸赞自家狗子。可没想到一段时间过后,狗子却变得无精打采,就连叫声也有气无力。这导致她时常因为听不见狗叫而错过来电。所以小姐姐为了解决电话不响的问题,特意找来了专业的维修师傅。不料座机拆开看了半天也没发现问题。直到师傅开始排查院子里的电线时,这才发现电话不响是因为电话线短路引起的,而栓狗的绳子刚好接在电线上。

2. 然而比起每天被电到麻木的狗子,下面这位则更加离谱。国外一老太太自从镶了一颗金牙,天天都感觉脑袋昏昏沉沉,嘴巴也整天麻麻的。持续一段时间后,老太太担心自己得了绝症,于是前往医院治疗。结果经过医生一番检查,竟意外发现老太太嘴里还有一颗铝牙。嘴里的金牙和铝牙两种金属一正一负,加上口水提供电解质,导致老太太口腔直接被这三样东西爆改成原电池,整天满嘴放电。

不得不说,这些事情要是放在走近科学,高低也得整个七八集。

《云宫迅音》作者许镜清,《西游记》火了几十年,他终于挣钱了

曾经在网上流传过一个段子,说的是中央音乐学院入学考试的其中一道试题:请写出86版《西游记》片头曲:“丢丢丢”后面的七个音。

最后的标准答案据说是:“登登等登凳登等灯”。

这应该就是个段子,但却足以打开很多人的记忆,那段记忆叫《云宫迅音》,当然也是《西游记》。

2020年4月份,有记者采访到《云宫迅音》作者许镜清的代理律师,得知许镜清在2018年起诉麦田映画和腾讯侵权《云宫迅音》和《女儿情》的案子已经结案,麦田映画已经在2020年3月17日之前赔偿给许镜清65.25万元。

听到这件事,笔者不由得感慨,《西游记》火了几十年,许镜清终于算是挣钱了。

一、不出名的作曲家

说到许镜清,就必须说到《西游记》,因为他是86版《西游记》全剧音乐的作曲。其实在为《西游记》作曲之前,许镜清还是一个不出名的作曲家,改变他命运的除了自己的才华之外,还有一位以强硬性格著称的导演,杨洁。

当《西游记》剧组刚成立时,许镜清还只是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的一个普通员工,负责音乐设计,他在中国音乐界可以说是毫无名气可言。

在《西游记》拍摄的前几集中,为电视剧做音乐的都是知名作曲家,其中有一位不得不提,那就是《红楼梦》的作曲王立平,他为《西游记》写了最早的片头曲之一《百曲千折显真诚》,其他还有写民乐的,还有写交响乐的,但几乎都被杨洁给否定了。

许镜清是在1983年春天接到了邀请为《西游记》谱曲的,不过一开始他也只是备选之一,毕竟毫无名气的他连名字都让人记不住。

但是许镜清先是用一首《生无名本无姓》的作曲通过初选,得到了入围机会。然后他为《西游记》第一集水帘洞群猴聚会桥段写了一首一分多钟的配乐,他在里面使用了小提琴、电吉他、电贝司和木琴等乐器,民乐、电声、管乐合成,这在当年的主流音乐界是没有的。

结果,杨洁刚听到这段配乐就呆住了,根据她的回忆录记载,她当时就有一种感觉,天呢,这就是我想要的《西游记》风格的音乐。她当即问道:“这谁写的?我要见这个人。”

《西游记》音乐编辑王文华有些为难:“可这个人没有名气,也没有代表作。”

杨洁的脾气很直爽:“我不管名气大小,我就要这个人为《西游记》作曲。”

就这样,许镜清开始了和杨洁五年的合作。他为《西游记》谱写了《敢问路在何方》《女儿情》《何必西天万里遥》《天竺少女》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歌曲。

这中间,带给许镜清最大荣誉也让他险些半途而废的就是那首《云宫迅音》。

二、强硬的导演

《西游记》一开始的片头曲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王立平所作《百曲千折显真诚》,但杨洁认为这个片头太歌剧化,和《西游记》整体风格不搭。于是她让许镜清重新做一个2分40秒的纯音乐当片头曲,画面由杨洁亲自剪辑。

虽然许镜清接了任务,但杨洁却没给太多指示,让他自己看着办,这充分体现了杨洁对许镜清的信任,同时也说明其实在任何人心里也无法给这段配乐做一个描述,毕竟《西游记》本身就很魔幻。

许镜清埋头苦想,先给这段配乐做了一个定性:“向上,坚定,魔幻,空灵”,然后他就开始往这方面努力。

但是一段时间下来,许镜清发现自己一点儿也写不出来,没有头绪没有线索的音乐无疑会让任何作曲家抓狂,他这时候需要的是灵感。

许镜清的作息时间和普通人不一样,他一般是早上五六点睡觉,下午两点起床。有一天他睡得不好,提前在中午时分就起来了,昏昏沉沉之间窗外有个声音让他的精神一振。那是几个工人敲着铝饭盒走过,其中一个工人一边敲还一边哼着什么,这个意外的声音给了许镜清灵感。

他迅速写完了《西游记》的片头曲的大部分,这中间他大胆采用了大量电声,这是当时的影视剧主题曲中从来都没人用过的。在又一次浅睡眠中,他在睡梦中找到了那种空灵的声音,就是那段女声高音。于是,整段《西游记》片头曲就出来了。

杨洁一听到这段音乐就惊呆了,这太适合《西游记》了,她亲自给这段音乐剪辑了画面,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游记》片头。

虽然1986年提前播出的前11集《西游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西游记》的片头曲却遭到了很多批评,有两家权威报纸直接指出,这种西方歌厅舞厅用的电声音乐是对民族著作的污染。央视内部也开了会,副台长戴临风明确反对《西游记》片头曲用电声,而应该回归民族音乐。重压之下,许镜清在《西游记》剧组的地位岌岌可危。

但是,远在外地拍戏的杨洁听闻此事之后大怒,她一拍桌子:“给我拿纸笔来!”

杨洁借着愤怒给央视高层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她提出,《西游记》本来就是神话剧,根本无法套用民族音乐,谁也不能肯定哪种民族音乐就适合《西游记》。最后杨洁斩钉截铁:“如果艺术让我负责,就请领导别管。如果艺术不让我负责,那就等我拍完片子,你们爱怎么处理怎么处理,我就不用管了。”

这封火药味极浓的信件挽回了《西游记》片头曲,也挽回了许镜清。

当然,当年这段配乐其实是没有名字的,公开的叫法就是《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其实是网友起的名字,但是这个名字非常贴切也极具文艺特色,因此许镜清非常高兴地接受了网友们的意见。

三、戏红曲红人未红

1988年《西游记》25集全部播出,唐僧师徒四人红遍大江南北,其他配角如来、观音等角色都红了,玉兔精李玲玉凭借好嗓音也走红了。

杨洁导演虽然一度陷入窘境,但她还是凭借观众们的高票力压王扶林获得全国十佳电视剧导演第一名。

《西游记》词作者阎肃老师火了,《敢问路在何方》演唱者蒋大为火了。

随后一些年,随着网络的发达,《云宫迅音》火了,《女儿情》火了,《天竺少女》成了各大院校女生集体舞常用配乐,连《何必西天万里遥》都很火。

唯一一个没火的人,恰恰是这些歌曲和音乐的作者许镜清,这是作曲家的一种悲哀。

更让人无语的是,由于音乐知识版权保护的不到位,虽然《西游记》的歌曲被无数次演唱和演奏,但许镜清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却从来没有获得过该有的版权收入。

曾经有外国友人访问许镜清,发现他依然住在一套不到一百平的老房子里,工作室只有40平大小,他们觉得奇怪,你的作品连国外都有传播,《西游记》更是创下重播记录。怎么你还这么清苦。

许镜清也很无奈,他以蒋大为为例,据说他每场演出唱《敢问路在何方》能获得20万以上的收入,有时候一个月能演二十场,但他从来没有给许镜清付过任何版权费用。

许镜清苦笑道,如果他在《西游记》里所有的作品都能严格按照版权付费,那他早就成为中国音乐界富豪榜前列了,可惜,没有。

许镜清在《西游记》上获得的有据可查的几次收入都不多,比如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用了《女儿情》,许镜清报价10万,拿到钱之后刨去纳税和费用还剩下6万,他还分给了词作者杨洁一半。这是他们俩从《西游记》播出后获得的最大一笔版权收入。

其他如《猪八戒背媳妇》上了彩铃,许镜清得到了8000元的版权费用。除此之外,其他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正因为没钱,许镜清在2016年举办的《西游记》主题音乐会居然还得使用众筹的方式,最终在两千九百多名网友的帮助下,许镜清众筹得到四百多万元资金,举办了两场《西游记》主题音乐会。

音乐会那天,李玲玉档期紧张没有来,《女儿情》原唱吴静不愿意再演出婉拒了邀请,蒋大为则不接许镜清的电话。好在唐僧师徒四人都到了现场。

即使不能凑齐最强阵容,但当《云宫迅音》响起的时候全场观众就像回到了童年时一样,很多人流下了泪水。而此时,这场音乐会的主人许镜清却躲在化妆间里忐忑不安,他担心没有人来,他担心没有人喜欢,他担心自己会让观众失望。

但是,这一切担心在《西游记》音乐的魅力下荡然无存,演出非常成功。许镜清回到家里嚎啕大哭了一场,这种心情不是他本人可能都无法理解。

2018年,许镜清终于拿起法律武器,起诉电影《西游之女儿国篇》出品方麦田映画和腾讯,为自己的作品《云宫迅音》和《女儿情》维权,最终经过两次判决双方达成和解,对方赔偿65.25万元。

许镜清终于赚钱了,相信所有的《西游记》剧迷和音乐迷们也会为他高兴,这是他应得的,也是早就该得到的。

他的音乐,不朽

断桥铝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

隔热门窗

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批准确认福建这1064人获评高级工程师职称 下一篇: 找准高质量发展支撑点——福建三明践行新发展理念纪实之二

相关资讯